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国人的生活,也打乱了绝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用工计划。企业迟迟不能复工,员工不能返回上班,订单无法交付,现金流中断……在实体经济下行与疫情双重打击下,企业面临的困难重重。眼下,连北京奔驰这样的巨无霸都在喊,不复工每天亏损数亿,中小企业生存更加举步维艰。于是,如何活下去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重中之重,因为疫情导致国民经济各个环节的停摆和复工时间一再延迟。那么,本文总结了一些风险控制问题,通过这篇文章分享给各位读者...
对大企业来说,供应商管理已经包含了这一条,但是对很多中小型公司来说,平日里容易忽略这一点。
从目前的复工情况来看,基本大供应商都开工了/或至少维持基本运作,不过一些小供应商人都找不到。但对于终端产品来说,少颗螺丝钉产线就要停,更别提核心部件。临时再找新的供应商,周期太长。
这点对于这次疫情急需的测温仪及医疗设备等公司来说,绝对是深刻入骨的体会。
如果不得已需要依赖单一供应商,要确保一定的库存和预警机制。
这次抗疫期间,对于一些急需的医疗设备/仪器来说,尤其是红外测温仪,在物流还没完全恢复之前,近距离的供应链显得尤为重要。
春节期间,笔者就听说有些关键物料,都是靠老板自己开车送货。甚至笔者在深圳有位朋友,自己的供应商被隔离在湖北没法来深圳,于是授权这位朋友去自己仓库砸了锁把物料拿出来。
所以,现在制造业逃离深圳、逃离珠三角(这里以深圳为例,当然这点对其他经济圈也同样适合),上下游完整性的影响在特殊环境下弊端严重。
这个2月对大多数公司来说,都是只出不进的状况。现在,甚至一些上市公司都在考虑给员工打折发工资。
在经营层面上,通过拓展在线业务等尽可能地增加营收,降低应收,减少企业成本并要合理化投资节奏。
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已经宣布了多项支持企业的措施,包括减免税费、降低利息成本和贷款展期和续贷等,企业应该积极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如申请国家补贴专项贷款和税收优惠等等。
在利益相关者层面,可以寻求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理解,多方共同分担。如企业与供应商或者客户商议延期支付账款或者支付一定的利息。在此次疫情得到控制后,企业也依然要注重现金流,少量多批次备货,万一发生紧急情况,可以保障账上有足够的资金。
平时顺风顺水的公司要具备风险预防意识,储备一定的现金流,以应对突发事件。
稳定的现金流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绝对是生死存亡的关键。准备好一定的现金流,或者在自己有钱的时候和银行建立信用,拿好授信。
前面1、2条是已经复工的朋友心得,提到员工地域性这条的朋友比较悲惨,公司有一半以上员工滞留在交通被限制的省份,作为制造业,他们公司本周一(17日)复工,现在仅有不到1/4的人回到岗位。
所以他提到未来在招聘中会将员工籍贯考虑进去,比如可以优先考虑周边地区的应聘者,这样方便在特殊时期能及时回到工作岗位。
电子产业链中,最适合远程办公的应该就是纯软件公司,以及做媒体的朋友。模切之家从2月10日就开始远程办公了,并积极帮助行业上下游打通供应链。
对于部分公司来说,理论上远程办公也是可行的。但设计、分析工作可以居家远程,调试就很不方便,只能申请抽空回公司进行实际调试测量,现在很多地方需要批准才能进入工作场地,同时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这样工作方式,对仿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仿真的准确度决定了调试的工作量。
这次疫情对于轻库存的制造类公司来说,影响非常大。所以一些轻库存的公司,有的直接选择了主动不复工,因为即使员工能及时返回工作岗位,产线也无法顺利运行。
企业可以利用现有库存和资源,申请小规模复工,在优先生产制造现有订单业务的基础上拓展新业务,以缓解公司的生存压力。在复工复产的全过程中,企业稍有松懈就可能造成聚集性疫情,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标准,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措施。企业可以灵活运用线上线下、错峰分段等方式分类别、分步骤安排复工复产。同时,要始终把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尽量优先使用本地的劳动人员,减少外地人员的涌入,还要配备体温计、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防疫用品,做好健康监测和个人的防护工作。尚未达到复工复产条件的企业也不要坐以待毙,利用这段时间,企业可以完善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措施,对员工做好排查登记,确保防控物资准备充足,为复工复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您或您的公司复工了吗?
在这次突发疫情面前,您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