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恒大集团副总裁谈朝晖一行到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及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实地考察石墨烯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项目,并举行项目交流会。这是近期恒大集团第二次到重庆考察石墨烯项目。今年,恒大发布了新的战略方向,联手中科院,高强度布局高技术产业,因此,不排除恒大将进军石墨烯领域的可能。
2018.6 恒大集团到重庆考察石墨烯应用项目
日前,中国恒大集团副总裁谈朝晖一行到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及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实地考察石墨烯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项目,并举行项目交流会。
会上,“基于石墨烯早期肺癌诊断仪”“石墨烯高分子复合人工皮肤”“石墨烯健康智能手表”三个项目的负责人,分别就项目相关背景、实施进展和下一步计划安排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谈朝晖针对以上三个项目的下一步研发及产业化工作提出富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双方就项目合作的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陈永波书记讲话
谈朝晖副总裁讲话
座谈会现场
参观石墨烯研究院
会后,谈朝晖一行对有关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炜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及各在孵项目的基本情况。下一步,双方将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整合产业资源、加强深度合作,共同推进重庆石墨烯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8.5 恒大集团科技投资合作中心考察重庆石墨烯研究院
2018年5月11日,恒大集团科技投资合作中心总经理谷放一行在中科院重庆院产业处处长艾必燕的陪同下到我公司参观考察石墨烯项目。公司总经理王炜就公司的发展历程及各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谷放一行参观了公司在孵项目通用高性能超级电容器项目实验室。“超级电容”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刘双翼教授向来宾详细介绍了项目进展及取得的成果,双方还就项目下一步产业化落地进行了深入交流。
恒大集团发布“新恒大”战略 计划未来十年投入1000亿进军高科技领域
在向外界宣布“新恒大”战略后,许家印随即在进军高科技产业的版图上迈出重要一步。中国科学院与恒大集团在北京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恒大计划在未来十年投入1000亿,与中科院共同打造三大科研基地。
根据双方合作协议,恒大将在生命科学、航空航天、集成电路、量子科技、新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现代科技农业等重点领域,和中科院齐心协力,共同创建科学技术研究、科研孵化、科研成果产业化“三大基地”。届时,这三大基地将为科学家团队提供世界一流的科研条件、世界一流的孵化基地、世界一流的后勤保障,以及灵活的激励机制,并成为全球顶级科学家的聚集地、世界级科创中心。
“恒大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大力调整发展方向,高强度布局高技术产业,体现了集团领导的远见卓识”,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希望双方以此次合作协议签约为契机,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创建引领前沿科技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科研孵化基地、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等三个基地,开创社会资本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作的典范。
恒大此次大举进军高科技产业可谓早有端倪。今年3月26日,许家印在业绩会上曾公开表示,恒大将积极探索高科技产业,逐步形成以民生地产为基础,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为两翼,高科技为龙头的产业格局。
在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看来,恒大进军高科技产业,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家应有的家国情怀和民营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恒大作为民营企业龙头,必须要为国家的科技强国战略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是因为高科技产业是千亿甚至万亿级规模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布局高科技产业是恒大打造百年老店的重大战略决策。
对于一家扎根传统行业的大型企业而言,跨界高科技产业并非易事,恒大此次成功联手中国科技界的最高权威–中国科学院,是成功进军高科技产业的关键。据了解,中国科学院是我国最高自然科学学术机构,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该院共拥有3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8万余名科研人员,对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具有突出贡献。
许家印对此次强强联手充满期待:“中科院和恒大的全面合作,将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一定可以打造出一大批世界领先的前沿科技成果,为我们国家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与此同时,十年1000亿的科研投入,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可谓是天文数字。数据显示,2017年恒大总资产1.76万亿、年销售超5000亿,核心净利润405亿,也只有这样强大的实力,才能保证企业实现如此巨大的科研投入。
恒大的产业布局为其进军高科技产业带来巨大的协同效应。目前恒大已完成在旅游与健康产业的布局。以健康产业为例,今年2月恒大健康与美国布莱根和妇女医院(BWH)共建的“博鳌恒大国际医院”正式开业,引入全球领先的医疗人才、技术及资源。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恒大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有望在医院率先应用,从而推动更多优质科研项目落地。
不可忽视的是,恒大的高效执行力、极具竞争力的激励机制等,都为其成功拓展高科技产业增添信心。
以科学技术为核心驱动,建设科技强国,已经是中国由上至下的共识。我国的产研结合存在长期分离的弊端,合作也大多浮于表面。中科院与恒大的强强联手,打造了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合作模式,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对于吸引更多企业投入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科技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石墨烯产业目前进展到哪一步了?【权威解答】
作为一种前沿材料,石墨烯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研发投入高,产品的附加值高,生产与市场的国际性强,以及应用范围广、发展前景好等特点。在诸多利好政策影响下,石墨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2013年,石墨烯企业数仅10余家,到2018年,企业数达4000多家。在今年1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就有5个石墨烯相关项目获奖。目前,石墨烯产业到底进展到哪一步了?针对这个问题,粉体网小编做了以下的梳理汇总,相信您看过之后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总体上处于概念导入期、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石墨烯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来看,石墨烯产业目前总体上处于概念导入期、产业化突破前期,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阶段。目前以石墨烯粉体为原料的中低端产品,如功能涂料、复合材料、电极材料和结构增强型材料等,虽然部分已初步产业化,但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而以石墨烯薄膜为原料的高端产品,如微电子材料和显示屏薄膜材料等,或处于实验室阶段,或处于中试阶段,短时间内均难以实现产业化。
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的《2016-2017中国石墨烯发展年度报告》也认为,目前我国石墨烯产业仍处在概念导入期,是产业化突破的初期阶段,石墨烯产业成熟至少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该《年报》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石墨烯仍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基础研究能力薄弱、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脱节、产业链不成熟、资本市场过度透支石墨烯概念、行业标准缺失等。
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原材料所所长肖劲松的调研得知,美国产业界普遍认为,目前石墨烯仍以实验室研发阶段为主,尚不适合大规模生产,整个石墨烯市场仍处于萌芽状态。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教授高超也表示,现实的石墨烯材料与理想还差得很远。高品质、大批量的石墨烯原料问题暂时没有根本解决,还需进行大量技术攻关。有些技术如单层氧化石墨烯、石墨烯单晶等在实验室制备成功了,但实现工程化、连续性、低成本、高效稳定制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国内缺行业标准、炒作成分过多
“关于石墨烯产品,还没有制定相应标准。石墨烯产品目前并没有大规模投入市场运营,市场上打着石墨烯高科技产品噱头,过度炒作的商家会比较多。”中关村石墨烯产业联盟的相关负责人班建伟说,从2015年开始,我国在逐渐制定关于石墨烯行业的国家标准,但目前处在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石墨烯在单层结构上随着层数的增加,诸多优越性都将降低。10层以上性能就大打折扣,甚至都不能再称为石墨烯。”肖劲松表示,“美国强调的就是单层石墨烯,而我国把10层以下的都称为石墨烯,甚至把类石墨烯的产品也叫石墨烯,鱼目混珠的现象比较严重。”
“一些地方把石墨烯与石墨资源混为一谈,只要当地发现了石墨资源,就打出石墨烯的概念,而且各地依托石墨资源规划的石墨烯产业园千篇一律,同质化非常严重。”在一次石墨烯研讨会上,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石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向琦不无担心地说,“目前,石墨烯产业炒作成分过多,地方盲动性较大,应该回归理性了。”
“现在国内真正做石墨烯的企业其实没有几家,很多都是原来做石墨等碳材料的企业,甚至完全不相关的企业,都在打着石墨烯的旗号,或者炒作股票,或者争取国家基金,其实真正做石墨烯并且能赚钱的企业几乎没有。”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微纳力学中心教授朱宏伟说。
专利虽多、但质量上与美国仍有差距
肖劲松表示,美国主要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和外延生长法,这两种方法虽然生产成本高且不容易量产,但是却能够制备出高品质的单层石墨烯。我国虽然在研发上也有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但在产业化上,90%都是采用成本低、可大规模生产的氧化还原法。
北京国知专利预警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立彪表示,在专利数量上,虽然我国与美国都位列前三甲,但美国的专利质量水平普遍很高,且申请主体以IBM、英特尔等大型跨国公司为主。而我国专利申请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企业仅占30%左右。
肖劲松也指出,美国专利布局重点在集成电路、晶体管、传感器、信息存储、增强复合材料等领域,注重对整个产业链的全面布局和保护。而我国很多是为了专利而专利,整体重量轻质,近半数集中在复合材料领域,其次为储能水处理器、传感器,缺乏系统性。
对国内石墨烯行业的提醒和建议
2018年召开的“中国国际石墨烯产业发展论坛暨中关村石墨烯产业联盟年会”上,肖劲松提醒,一定要谨防我国石墨烯行业陷入低端陷阱。
“从国家层面,整个石墨烯产业要朝着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别折腾到最后都是为别人做嫁衣。国内的石墨卖五六千元一吨,结果出口到日本经过加工再买回来,就成了6万多元一吨。”肖劲松指出。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执行院长魏迪表示,当前,国内市场上包括服饰、涂料、复合材料、吸附润滑产品以及石墨烯锂电、石墨烯手机触摸屏等,都代表着我国石墨烯的主流产品,但与国外相比仍然有所滞后。
“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启动了17个新的石墨烯研究项目,他们关注的是石墨烯的超级汽车、物联网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和健康管理、数据通信、能源技术以及复合材料等前沿、未来的领域。”魏迪说。
针对国内虚火过旺的石墨烯行业,魏迪提醒道:“当前,国内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式的石墨烯运动是不可取的。未来的石墨烯行业是建立在石墨烯材料的杀手锏级应用基础之上,而不是作为一个万金油式的添加剂。”
在肖劲松看来,我国石墨烯急需找到杀手锏级的应用和特殊利用的市场,为此他建议我国要重新审视和评估石墨烯行业发展的方向和阶段,避免方向性的错误和偏差,尽快研究制定我国石墨烯技术成熟路线图。同时,我国石墨烯行业的研究重点应该与国家重大战略相一致,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设备、新能源等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
(本文综合来源:科学网、经济网、前瞻产业研究院、赛迪研究院、中国经济信息社、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