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挪动研发基地还是生产工厂,近年来国内科技巨头开始把目光放至一线城市以外,成为了一股风潮,二三线城市在科技巨头的眼中变得诱人而又充满吸引力。这种搬迁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又有着怎样的背后考量?巨头们的搬迁路径又是怎样的?


  很多人并不知道,雷军除了与董明珠有“赌约”以外,其实与联想集团CEO杨元庆之间也有一赌,赌的是未来5年,谁对湖北的投资和贡献更多。

  7月19日,在小米香港上市后的第10天,湖北人雷军回到求学时的武汉,他计划将小米人工智能总部落户武汉光谷,加速推动小米“第二总部”的发展,而在雷军计划中,未来几年将在武汉“豪掷”230亿元。

  就在今年7月,雷军造访武汉之前的几天,千里之外的深圳,40辆载重达8吨货车共计60车次往返于深圳与东莞松山湖之间。这是华为的研发团队等部门正在搬家,这也是华为几年前把终端总部搬到东莞后的第二次搬走团队。华为的搬迁曾经一度引起了众多的关注。

  不仅仅是华为与小米,联想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基地,从6年前奠基,现在员工已达近万人。同样是7月,这里正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联想手机及平板电脑等产品,年产能高达上亿台。与此同时,广东河源的中兴工厂开始复苏,恢复生产。2年前的7月,中兴通讯将通信设备制造业务以及手机业务生产线深圳迁至河源。

  不只是凌晨三四点还在睁眼加班的中关村程序员们,还有南山科技园的产品经理们,“逃离北上广深”,似乎也正成为众多科技企业主动或者无奈的选择。

  无论是挪动研发基地还是生产工厂,近年来国内科技巨头开始把目光放至一线城市以外,成为了一股风潮,二三线城市在科技巨头的眼中变得诱人而又充满吸引力。这种搬迁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又有着怎样的背后考量?巨头们的搬迁路径又是怎样的?

  科技巨头外迁潮:离开“北上广深”

  小米武汉建立“第二总部”,继续瞄准川、苏、粤

  雷军日前在武汉透露,小米武汉总部以研发为核心,是以万人规模来规划和思考的,希望十年内把武汉总部建设成上万人的公司。而在雷军的布局中,武汉第二总部则被定位为“超大研发总部”,主攻方向是黑科技、新零售、人工智能、海外业务和互联网金融,此外它还担负着为武汉引进或培育小米生态链企业,打造智能硬件和互联网产业生态环境的重任。

  毫无疑问,小米与武汉这座城市之间的关联度在日益提高,小米亦将“重资产”搬到了武汉,问题在于,发迹于北京中关村的独角兽小米集团和雷军,为何要将武汉视作“风水宝地”?

  据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雷军将“第二总部”放在了武汉,这发乎故乡情,却又不止于故乡情。

  实际上,雷军本身就是湖北仙桃人,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他仅用两年时间便修完大学四年的学分。其间受《硅谷之火》中创业故事的影响,雷军大学还未毕业就开始走上了创业道路,本身就存在浓厚的“武汉情结”。而后雷军不管是找人创业,还是投资项目,身上都打上了较深的“武汉烙印”。

  “除了雷军本身想要反哺和回馈家乡武汉,另一方面,武汉政府殷切邀约、大力支持,近年来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光谷聚集的产业和人才优势,也让武汉成为雷军未来布局小米业务和生态链的‘风水宝地’。同时相较于北京,目前武汉房价、物价、用工成本相对较低,也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成本。此外,武汉作为‘华中第一要塞’和全国交通运输枢纽,城市内部亦形成多个成熟商圈,其在地域和交通上的便利性也将在小米业务的拓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实际上,2017年是小米和武汉奠定“浓情蜜意”的关键一年。早在去年年初,武汉召开全市招商引资大会,时任领导喊话雷军等知名武汉校友建设家乡,雷军深有感触。

  此后,雷军受聘为武汉市招商局首批顾问,不下7次造访武汉,除了以超高效率建成小米武汉总部,还将“小米之家”销售总部落在了武汉。

  去年5月3日,小米重磅宣布,和湖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内容是与长江产业基金共同发起募集规模为120亿元人民币的长江小米产业基金。该基金则将用于支持小米及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业务拓展。

  过去的3年中,小米生态链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打法,以工程师为主的投资团队、按照“入资不控股,帮忙不添乱”的投资逻辑,矩阵式孵化初创企业。按照雷军的规划,将在5内里投出100家生态链企业。小米手环、充电宝、平衡车和空气净化器等知名爆款,就是以生态链孵化的方式诞生的。

  小米集团财报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其有1600种中产品的SKU在大陆销售,均为自主研发或与生态链企业合作研发的产品。同时,小米目前已通过投资和管理建立了超过210家公司的生态链。而截至去年底,小米除智能手机、互联网外的三大主营业务之一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为234.48亿元,同比增长88.86%,营收贡献从2015年的13%上升到20.5%。

  去年6月29日,武汉市政府与小米、金山、顺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小米武汉总部正式揭牌。在光谷金融港B24栋三楼,小米、金山、顺为的LOGO并排陈列,这三家雷军系企业,随着武汉大学著名校友雷军“资智回汉”。

  根据协议,小米之家销售总部将落户武汉,计划未来3年开通1000家门店,力争5年内收入突破700亿元。

  与此同时,小米部分主营业务和上百家生态链公司也将迁往武汉,致力于打造未来中国人工智能设备研发与生产基地。

  雷军还于去年年底表示,未来几年时间里,小米将在武汉投入230亿元,全面建设小米武汉总部。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目前,位于光谷金融港的小米武汉总部,共有员工600余人,其中7成系在本地招聘。而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小米武汉总部大楼正在积极筹建中,计划2020年前后投入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北京、武汉,小米还瞄准了成都、南京、深圳等地。

  今年4月份,雷军亲赴成都会见当地领导,与重庆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表态将重点围绕深化智能制造与智能化应用、大数据产业、新零售、消费金融等展开合作。雷军透露,重庆产业基础良好,发展前景广阔,小米公司将加大在重庆的投资力度。

  实际上,雷军和成都亦颇有渊源。今年7月9日,小米集团香港主板成功上市,雷军在港哽咽敲钟并发表“小米新征程论”备受关注。事实上,早在11年前的10月9日,雷军就曾带领金山软件上市而第一次到港交所敲钟。目前,雷军仍是金山软件的董事会主席,截至去年底持股26.87%为实际控制人,而金山早在13年前就落户了成都。在雷军看来,成都的IT产业在国内是相当领先的,未来还会进一步快速发展。

  而在去年10月份,小米科技就与南京市建邺区政府签署投资协议,宣布小米科技华东总部项目正式落户南京、选址建邺。据记者了解,从去年8月1日小米开始和建邺区进行洽谈,到项目实现落地,仅仅用了70天。而选择南京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长三角制造优势,服务于小米的生态链和供应链。



  小米方面表示,华东总部是小米在北京以外布局的最重要的基地,小米将与建邺区开展生态链及相关服务的合作。小米还提出将在今年年底前于南京开出11家小米之家,江苏开到60家,让小米之家在南京一年的营业额实现10亿元人民币。

  时代周报记者从小米内部人士处获悉,南京是小米手机的重要基地和“福地”,小米自创立之初就在南京设立了手机研发小分队。早期的小米手机是“百分百南京造”,即便到了现在,小米手机也有三成是产自南京的。

  另一方面,小米生态链中的明星企业紫米科技于2012年创办于南京,2016年营业收入就超20亿元人民币,累计生产充电宝8000多万台。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集团在招股书中关于土地使用权及办公大楼的资本开支有这么一段表述:为配合员工人数的增长及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拓展国内及全球业务,小米现时及日后均会不断取得土地使用权,亦会投入资源在有利位置,如北京、武汉、成都、南京及深圳建设办公大楼。随着小米于更多国家及地区拓展业务,资本开始或会影响整体流动资金。

  招股书显示,小米于2015年付款收购若干土地使用权用于新办公楼,并已于2016年取得相关证书。根据与当地政府部门签订的协议,合计共支付36亿元人民币用于构建新办公楼。

  华为7月加速东莞拿地,相继拍下4宗地

  7月初,华为共出动“40辆8吨货车,共计60车次”轰轰烈烈搬迁,2700人从深圳搬到东莞松山湖的消息引发热议。华为“欧洲小镇”“法式新家”“不是城堡就是别墅,还有小火车接送”等消息引来外界关注。

  面对质疑,华为方面表示,总部还是扎根在深圳,此次搬迁的部门除研发团队外,还包括一些其他部门的人员。

  公开信息显示,华为松山湖总部基地,总投资为100亿元。据了解,早在5年前,华为就开始着手想把终端总部搬迁到东莞松山湖,但当时大部分员工是反对的,任正非力排众议,决议把终端总部搬迁到东莞。华为把终端总部搬迁到东莞后,快速成为东莞排名第一的巨无霸。

  资料显示,2014年,华为在东莞纳税才2.4亿元,只排到东莞第十。但是从2015年开始,华为就成为东莞纳税、营收双料冠军。2016年,东莞华为营收超过了1000亿元。



  实际上,华为撤离深圳投奔东莞的言论在近两年来一直没有停歇过,但华为总裁任正非则多次表态:“深圳的营商环境总体已经很好了”,“我们从未想过要外迁,我们总部基地永远在深圳”。

  对于此次搬迁,华为方面人士亦向记者强调:“华为不是搬家,只是扩充办公区。”

  时代周报记者查询东莞国土资源网获悉,进入7月以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加速在东莞松山湖拿地,相继拍下4宗地,分别是位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阿里山路与桃园路交界处,占地3.76万平方米,成交价为2953万元的科研用地;位于松山湖高新区桃园与台中路交界处,占地2.6万平方米,成交价为2045万元的科教用地;位于松山湖基隆路与台中交界处,占地7.25万平方米,成交价为5717万元的科研用地;以及位于阿里山路与台中路交界处,占地9.9万平方米,成交价7764万元的科研用地。上述4宗用地占地面积共计23.51万平方米。

  有评论人士指出,近年来,深圳市土地、房价、用工成本不断上升,是华为搬迁的一大重要客观因素。而一线城市土地荒、高额房价对企业造成了致命打击,企业成本加深是企业逃离的重要原因。

  中兴联想去哪儿?

  实际上,手机圈里加速产业链外迁和布局的,不只是华为,联想、中兴、锤子等企业亦悉数在列。高科技企业陆续向二线城市迁移,究竟是北上广深经营成本太高?还是图一时的噱头?

  很多人并不知道,小米雷军除了与格力董明珠有著名“世纪豪赌”,其实与联想杨元庆之间也有一赌。

  去年5月底,联想集团CEO就曾在长江基金合伙人大会上主动“撩拨”雷军,称雷军喜欢比赛,喜欢竞争,他偏要和其来个为期5年的较量,看谁未来在湖北的贡献更大。

  联想武汉基地位于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占地12万平方米,是截至目前联想全球最大、最先进的自有工厂,该基地于2012年5月奠基、12月动工。2013年4月封顶、7月设备进场、10月第一台产品下线、12月就实现了规模化量产,创造了“签约当年开工,开工一年投产”的“光谷速度”,实现了联想在全球投资的“三个最”:建设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达产时间最短。目前生产产品覆盖联想手机及平板电脑全系列产品,工厂设计最大产能达1亿台。联想在武汉的员工总数已经近万人。

  据杨元庆回忆,当年联想决定落户武汉的时候,武汉还完全不具备生产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完整产业供应链环境,没有上游零部件的供应商。落户武汉后,包括祁宏光电等上下游配套厂商纷纷来武汉投资,规模达到35亿元。

  截至2017年4月,联想武汉基地累计实现产值1172亿元,出口93.6亿美元。

  杨元庆还表示,联想的个人电脑将加入智能和云服务的元素,形成PC+云的新常态,而武汉基地是联想发力智能物联的重要阵地。

  值得玩味的是,在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17年财报中,联想集团(0992.hk)却指出了集团通过出售武汉研发中心资产,录得了6100万美元的收益。而去年联想集团营收454亿美元,同比增5.38%,归母净利润为亏损1.89亿美元,同比下滑135.38%。这意味着,联想靠“卖楼”都难以完全缓解亏损压力。

  从创立之初就一直在亏损边缘徘徊的锤子手机,去年因成功拿到10亿元融资才得以“起死回生”,于是也决定将总部从成本高昂的北京搬至成都。

  与此同时,华为的同城兄弟中兴通讯,也出现了与华为相似的搬迁路径,开始了在河源的布局。2016年7月,其将通信设备制造业务以及手机业务生产线迁入从深圳迁至河源。

  有中兴河源工厂的员工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今年4月份美国禁令激活之后,中兴工厂直接陷入了瘫痪状态,工人都停工了。而自7月初接到恢复生产的通知后,目前已全面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