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助力各地共同防疫

“这些天,集团在日本、韩国的分公司一直与我们保持密切联系,讨教经验,应对当地的疫情发展。”赢创特种化学(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秋最近接到的海外来电和邮件多了不少,“怎样防疫”是个重要主题。




海外公司看重的,是赢创上海公司在防控疫情中积累的经验——赢创上海公司是消毒剂重要原料异佛尔酮的生产商,疫情发生后,没有一天停工,而上海公司有员工1000多人,防疫工作没出现任何漏洞。

“这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有关。政府的精细化管理督促企业在内部形成防控流程。”陈金秋说。

疫情发生后,赢创上海公司里的保洁员提高了消毒频率。面对企业管理层“多久消毒一次”的询问时,保洁工作负责人回答说:“只要有空,保洁员就去消毒,非常非常辛苦”。谁知,这个答案被管理层提出异议:“‘只要有空’了还不够精细,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时间和操作方式。”

现在,赢创上海公司的保洁消毒工作被细化到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不同要求:每天8时前完成办公区域消毒,消毒范围包括办公桌椅、门框、门把手、地面等;办公区卫生间每天消毒五次,包括卫生洁具、地面、开关等;茶水间、复印间每天至少消毒三次,包括咖啡机、饮水机、复印机、水池水龙头、台面、地面……所有消毒工作都要登记在案,由指定部门保存。

由于准备充分,赢创上海公司在接到海外公司求助信息后,立刻向他们提供了两份文件:中英对照的《疾病大流行应对操作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和英文版的《赢创中国多用户基地在疫情爆发后的举措——防控新冠肺炎》(以下简称《举措》)。

这两份文件详细记录了赢创上海公司在疫情发生后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已经建立的制度。仅《导则》就分为12个部分,涉及预警、职责、流程、安全及环保控制、保障和支持、培训和演练等不同场景,堪称“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比如,《导则》将企业内不同场景的风险等级、需要的防护物资等一一列明:“企业的医务人员处于高风险场景,需要N95外科口罩、一次性防护手套、一次性防护外套、需要手部消毒”“企业的门卫、前台接单等属于中等风险,尽量减少面对面交流,如不能,需要佩戴N95外科口罩、有规律地洗手”“其他员工属于低风险,需保持社交距离和时间,需要发放口罩”……后面还附上根据赢创上海公司实战,计算出的企业所需防疫物资品种和数量。还有,保洁员说的“怎样消毒”也写进了《导则》,而且消毒区域被分成办公区域、控制室区域、卫生间、茶水间、门卫间等10个,各有对应的消毒频率和流程。

《举措》梳理了赢创中国生产基地根据疫情发展采取的举措,包括每天在员工中采取的“零报告”制度、在不同工作环节的体温检测制度、在食堂推行“高考式”用餐等。

不过,即便有了如此详细的文件可以“依样画葫芦”,海外公司仍旧遇到一些意外。韩国公司根据上海公司的做法,为员工采购了一个月的口罩并第一时间发放完毕。不料一周后,员工向管理层提出“口罩用完了”。管理层急了,一个电话打到上海:“怎么办?”

上海公司又是第一时间支招:不建议一次性发放太多口罩,以避免员工挪作他用或遗失。在上海,每3天发放3只口罩,刚好为3天用量。

跨国企业的上海公司能在第一时间为海外公司支招,也与上海良好的产业环境紧密相关。

“很多经验不是我们一家探索出来的,而是和我们所在的上海化工区、化工区里的其他企业一起探索出来的,所以有复制推广的可能。”赢创、科思创、巴斯夫这三家跨国化工巨头均在上海有办公室和生产基地,三家企业的中国负责人有个微信小群,最近常讨论采取哪些防控措施更有效。诸如怎样根据岗位设置分批复工等,都是这个小群里讨论出来的。上海化工区管委会的防疫举措也给了跨国公司很多启发,园区将管委会的应急预案与不同企业的自身应急预案相衔接、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这一条也被跨国公司的上海分部作为可以推广的经验,与海外公司分享。

“这些经验不仅能帮助海外公司,也是企业未来应对危机的重要参考。”陈金秋说,“我们希望经过这次疫情的磨练,把这些探索变成企业常态化管理的规章制度。”


(来源:上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