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是一个共同体,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可以独善其身。随着疫情漫延至世界各国,外贸订单纷纷暂停或取消,相关企业开始面临供应链和需求萎缩的双重冲击!
一位从事POF收缩膜外贸的业内人士也指出,本来3月是做外贸的黄金月份,四五月才是淡季,但现在连接单都困难。
外贸公司的噩梦!
一周前,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聊到全球疫情爆发对电子产业链的影响时就表示,随着疫情持续漫延,需求端的影响恐怕要远大于供给端,没想到一语成谶!
3月本是外贸的“黄金月”,但自3月中旬开始,不少公司的跨境订单遭到客户取消或暂停,如孟加拉国成衣出口订单取消;中国携程取消上千万订单,Q1营业收入预计下滑50%;中国电子、金属、纺织、服装等行业也正面临订单取消的风险。
中国的前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依次是欧洲、美国和日韩。三地加起来每年的总贸易额约占据中国总贸易额的一半!随着疫情漫延至这些国家,订单取消或暂停,将给多方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目前,首家日本邮轮公司已经宣布了破产。中国珠三角也出现了少数外贸企业资金链断裂、倒闭的现象。
3月18日,中型港资企业——东莞泛达玩具公司宣布倒闭并遣散员工。3月21日,东莞著名的成表厂东莞精度表业有限公司发布公告,主动劝退员工并全厂放假至少3个月。
有分析人士称,泛达玩具厂、精度表业的倒闭,暴露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近十年来,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生存环境不断劣化,人工成本、厂房租金,原材料等成本大幅攀升,令那些高度依赖人工和原材料的代工企业举步维艰,而新冠疫情只是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订单遭遇取消或暂停,企业必须做好应对!国内某外贸厂家已发出通知:“疫情带来太多不确定性,请各位客户在下单时,再三确认此订单是否按计划生产。如已生产,有临时取消或暂停的,损失由客户承担。”
对于违约金赔付的问题,据《国际电子商情》了解,一般正规大公司的合同中均有相关约束,但中小企业很少拟定赔偿条款,尤其是那些竞争激烈的行业,赔款多是形式大于内容,一旦客户违约,罚款比例不会超过订单金额的10%,难以抵消成本支出。
除订单取消带来的挑战外,尚未取消订单的,清关效率也大打折扣,这让很多外贸企业无所适从。
“上上周五货物运到英国,上周二抵达目的地,一直到本周二还在清关。”某外贸公司客户经理表示,目前,各国物流要优先运输抗疫物资,且国内外海关检查都非常严格,耗时很长。
需求锐减,还未到达顶点!
根据广发策略报告指出,目前全球10大重点疫情国家包括:中、美、日、韩、英、德、法、意、西班牙及伊朗等,这10国GDP及进出口总规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63.22%和47.73%,全球经济地位显著。而目前全球疫情仍在攀爬期,订单的取消或暂停,恐怕才刚露出冰山一角。
进出口需求的锐减,必将重创全球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月2日已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从2.9%下调至2.4%,对比去年11月的预测下调了0.5个百分点,是2010年以来的最低程度。
另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1至2月,进出口总额4.12万亿元,下降9.6%。其中,出口2.04万亿元,下降15.9%;进口2.08万亿元,下降2.4%。整体贸易逆差425.9亿元,去年同期为顺差2934.8亿元。
2017年1月-2020年2月中国进出口曲线图
由上可见,今年1-2月中国外贸出口总值同比降幅远大于进口,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其中,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下降20%、机电产品下降16.2%、高新技术产品下降15.2%。而目前疫情尚未到达拐点,未来一段时间内,出口下降的趋势仍将延续,外需可能进一步受到拖累。
很多受访者对此表示担忧。有行业人士表示国外的社会生态可能因为疫情出现重构,很多原有商品需求突然不需要了。加上国外消费者没有储蓄习惯,疫情爆发后这些人群会减少产品需求,比如手机、平板、家电、玩具产品等。还有很多产品只有外国人才消费,转内需还要重新做产品设计。
如何自救:卖电子不如卖口罩!
什么样的公司能存活?有企业表示,现金流充裕的大公司和轻资产的小公司可渡过难关。从具体的措施来看,及时“转舵”做需求量大的医疗卫生防护用品如口罩、测温仪以及“出口转内销”的企业,可一定程度缓解危机。
1、生产口罩和测温仪
当务之急,很多企业开始转产口罩、额温枪等医疗防护电子产品,欲在短期内缓解企业资金周转的困境。如比亚迪、五菱等公司开辟了新的口罩、消杀物品的生产线,借此带动现金流;格力、海能达等也在转做医疗物资的外贸出口。
有外贸公司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其公司的三家供应商都在做口罩和测温枪,自己所在的公司年前也接了20万只测温仪的订单。
针对当前测温仪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有人透露说,这个问题还在延续,很多产品测试认证时是一套标准,真正用于出售的则是另一套标准,以此蒙混过关。
更为严峻的是,蓝牙耳机、电子烟等企业也开始生产口罩和测温仪,行业一窝蜂进入埋下了“定时炸弹”,未来需求一旦“紧急刹车”,很容易一地鸡毛。
事实上,开启测温仪、口罩等新的产品线需要投入高额资金,对大部分外贸企业来说也不太现实,不如另寻他路。
有行业人士透露,不同于多数行业的“一片哀鸿”,目前做模具生产的企业生意就非常火爆,一来因其生产投入不及芯片和高科技产品那么大,二来其生产灵活性非常高,不局限于产品形态,什么紧俏生产什么,比如2019年生产垃圾箱壳子、ETC壳子、电子烟外壳,而目前又应疫情需求生产测温仪外壳和TWS耳机壳等,据说生意火爆到“三班倒”赶订单!
2、出口转内销
在2008年金融风暴和2019年贸易战集中爆发的时间,很多外贸公司就采取了“出口转内销”的策略,挽回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不少外贸企业从纯外销或代工生产发展到设计和生产独自完成,并在国内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还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当然,转内销也面临一些门槛。国外客户对软件到硬件标准都比国内高,成本也会相应偏高,转内销时在价格上并没有优势。因此,如何节省成本、研发出在国内适销对路的产品,是值得企业思考的课题。
有分析人士指出,国内市场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而且国内和国外市场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例如经营模式、销售渠道、结算方式等都不尽相同,而且对外销售的产品不一定适合国内市场,需要企业灵活应对。
3、借助电商,自造品牌
贸易战、关税和新冠疫情,暴露了传统外贸企业的诸多弊端,如渠道单一、以线下为主的被动性、利润不足、面对风险缺少应变空间等问题。
有分析指出,电商和新零售概念的兴起,革新了传统零售体系,传统外贸需要改革,利用互联网和跨境电商赋能对中国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十分必要。
目前,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工厂已开始寻求转型,而电商让厂家有机会成为零售商和品牌商。在跨境方面,许多传统的EMS工厂也开始意识到与其给海外品牌方供货,不如自建品牌做跨境直销。
“硬核”政策,重在落实!
全球疫情导致的需求端下滑正在快速发酵。为解除外贸企业的出口危机,除了企业“自救”之外,还得靠政府出手。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日前在商务部线上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新冠疫情发生后,商务部面向7000多家外贸企业的调查表明,90%以上企业存在出运和收汇被迫推迟的情况,面临较大的买方取消订单、拒收拒付风险。
目前,商务部已宣布将会同各地方、各部门密集出台“稳外贸”政策,重点运用WTO规则允许的财税、金融、出口信保等手段,帮助企业度过风险危机。
据《国际电子商情》了解,目前多个地方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支持外贸企业并已付诸实践了,如山东提高了对外贸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比例,江西省的出口退税等。另外,还有很多地方政府正帮助企业做“出具不可抗力证明、法律咨询、参展协调、供需对接”等相关服务。
另根据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的建议,在疫情防控期间,外贸政策措施的着重点要放在救企业上,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外保渠道、内保产能”。“外保渠道”,指力保企业跟客户的关系,“内保产能”是在尽量保住外贸渠道的同时,积极打开内需市场。
很多受访者表示,政策必须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但很多时候,所谓政策只是形式主义,并不能惠及大多数真正需要帮助的企业,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很关键。
文章来源于面包板社区 ,作者王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