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全球LCD产能转移,中国还会“缺芯少屏”吗?曾几何时,“缺芯少屏”一直是国人心中的痛。


其中的“屏”,是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液晶显示屏(LCD),早在2010年之前,我国一直处于“少屏”的状态,市场一度被日韩企业所垄断。作为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终端产品的核心部件,在显示屏上被“卡脖子”让众多国产电子产品厂商苦不堪言。


如今,我国已经成功打破了“少屏”的魔咒: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孕育出一批以京东方(000725)、华星光电、惠科股份、中电熊猫和龙腾光电为代表的优秀LCD面板产商。其中,京东方高居全球LCD出货量榜首。


近两年,我国成功超越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LCD面板生产国。据IHS数据,2018年中国大陆产能占全球产能的39%,预计2023年将占全球总产能的55%。


从90年代日本夏普称霸世界,到韩国三星、LG后来居上,以及台湾群创、友达光电快速崛起,再到我国京东方、华星光电力压群雄,LCD产业经历了数次“迁移”。眼下,面对LCD产业的寒冬与中国厂商的强势崛起,三星、LG等海外巨头也纷纷选择“放弃”LCD,退出竞争。


得益于拥有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消费市场,以及本地化生产带来的巨大价格优势,中国正在承接全世界LCD产能的历史性转移。


LCD产业链上市潮


整体来说,LCD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面板制造以及下游终端应用。


其中,以上游原材料最为复杂,薄薄的显示面板背后隐层的是“多层次”的复杂结构,这样的结构也导致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众多。



(图片来源:长阳科技招股书)



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的优秀“土壤”,科创板也正在聚集一批液晶显示高新技术企业,它们分别是已经上市的八亿时空(688181)和长阳科技(688299),以及正处于审批流程的龙腾光电、康鹏科技和西安瑞联。


其中,龙腾光电是目前唯一一家申请科创板上市的LCD面板生产商。自2005年成立起,龙腾光电就专注于生产液晶屏显示面板。与一般LCD生产商不同,它的产品路线较为小众:专注打造中小尺寸LCD产品,主要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 车载和工控显示系统等终端电子产品。


市场方面,其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七,市场占有率为5.5%;笔记本电脑面板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五,市场占有率为2.7%。


眼下,龙腾光电也已经在豪强林立的竞争环境下站稳脚跟。


“国产化替代”进行时


除了龙腾光电外,八亿时空、长阳科技、康鹏科技和西安瑞联都属于上游材料供应商。


虽然LCD产能逐渐向国内转移,但众多上游原材料细分市场依旧被海外企业所占据,“国产化替代”也一直是近年来国内众多LCD原材料供应商发展的“主旋律”。


以液晶材料为例,它是液晶面板(LCD)的核心材料,虽然只占到LCD面板成本的3%,但它的作用却至关重要。它相当于光闸开关:在上下电极通电后,电场的变化可以让液晶材料使光线偏转。


液晶材料也可以分为“液晶中间体”、“液晶单体”,以及“混合液晶”。最终应用到LCD面板中的液晶材料就是混合液晶,而混合液晶就是由液晶单体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所产生的。


目前,全球混合液晶市场由德国MERCK与日本JNC、DIC三家企业所垄断,据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这三家企业占据了全球80%以上的混合液晶材料市场,其中,德国MERCK更是以55%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混合液晶生产企业不断努力,混合液晶国产化比率也得到提高。


八亿时空就是一家主要从事混合液晶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八亿时空营收3.94亿元,其中混合液晶3.58亿元,占总营收91%。


市场方面,它绑定了LCD产业的“龙头大哥”,2016年至2018年,其分别有38.1%、69.3%、75.5%的营收来自京东方。


除了八亿时空,液晶材料生产商还有康鹏科技和西安瑞联。不同的是,它们更专注于液晶单体材料的生产。


康鹏科技是一家含氟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从事显示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及电子化学品、功能性材料及其他特殊化学品的生产研发。液晶单体及中间体是它的主要产品,其50%以上的营收都来源于此。


目前,康鹏科技已与液晶混晶全球巨头德国默克、日本JNC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并成为它们重要的含氟液晶单体供应商。


与康鹏科技相似,西安瑞联也是全球混晶龙头企业德国默克和日本JNC 的核心供应商,2019年其液晶单体产品营收5.69亿元,占总营收57%,同时,这一产品也占据了全球16%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产化替代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但也有一些企业逆袭成功,长阳科技便是其中之一。


长阳科技(688299)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从事反射膜、背板基膜、光学基膜及其它特种功能膜的研发和生产的公司。


目前,长阳科技已经是反射膜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龙头企业,它也打破了日本东丽、日本帝人、韩国SKC等海外巨头对反射膜市场的垄断局面。


据长阳科技招股书显示,2018年其反射膜产品营业收入为4.64亿元,同比增长27%,占总收入的69.3%。


不仅如此,长阳科技还将继续推进它国产化替代的进程,技术门槛更高的光学基膜就是它的下一站。


除上述企业外,依旧有很多企业在各自的细分领域不断推动国产化替代的进程。但总的来说,随着众多企业的不断努力,技术差距正在一点点被抹平,这也让众多LCD的生产商用不亚于进口产品的“国货”。


下游的需求放量,推动上游产业发展,是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历程中摸索出的基本规律。LCD面板产能的转移,带动的是整个产业链上游的快速发展。而在产业格局的变动中,总会伴随着老巨头的衰落与新巨人的崛起。接下来,随着世界LCD产能进一步向国内转移,我国将在LCD产业链中,孕育出更多有影响力的巨头企业,其中已经上市的佼佼者,将在业绩和市值上兑现这一红利。


来源:亿欧网